
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、力量之源。提升基层治理水平,是实现“建设新徐汇、再造新徐汇”重要基石。
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龙华街道于10月24日举行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。记者从会上获悉,龙华街道正在搭建“街道党工委—片区党委—居民区党组织—微网格党组织—楼组(栋)党组织”五级组织架构,努力做到“小事不出楼组,大事不出网格,难事不出片区”。

龙华街道将调整优化街道管理体制和职能配置,深化调整片区治理机制,推动居民区规范化建设,精准划分微网格,健全楼组党建体系,优化基层治理网格队伍建设,构建基层治理队伍一体化体系,充实居民区工作力量,加强基层队伍能力体系建设,加快推进“三旧”变“三新”民心工程,实施“家园先锋行动”,加强党群服务阵地建设,抓实服务群众长效机制,储备力量建立快速反应机制,两新共治引导新就业力量,协同联动提升街区治理实效,深化条块协同机制,建立数据赋能组织体系,加强监督赋能基层治理,构建大平安建设格局。
据悉,龙华街道以“地理空间相邻、块区面积均衡、居委数量合理、居民人口相近、区域特点相似”为标准,将街道区域划为风貌片区、水岸片区、机场片区、龙南片区等4个居住型片区和1个滨江功能片区。片区覆盖所辖围墙内外,对小区街区全域进行治理,治理职责涵盖基层党建和公共管理、公共服务、公共安全。在常态化治理基础上,根据片区特点抓好重点工作落地,积极推动群众反映强烈、居民区难以协调的问题快速处置。

以龙南片区为例,所辖的龙三四、龙五、龙六、龙七、滨江、樟树苑六个居委,基本都是老旧小区,基础弱,居委工作难度大。为此,龙南片区将积极突破基层治理壁垒,加强条块联动发力,整合条线部门力量,统筹协调跨片区、跨领域、跨部门的疑难杂症问题,并根据工作需要和片区特点,每月推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、居民区难以协调的问题快速落实处理。同时,深化联系群众“大走访”,与群众零距离接触,了解群众真实诉求,在常态化治理初显成效的基础上,进一步做实、做细居民工作,巩固基层治理成果,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。
当前,龙南片区正在开展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 建设,片区也将以此为突破口,围绕党建引领,夯实群众基础,以推进小区“三旧”变“三新”旧房修缮为契机,落实老旧小区电梯加装这项实事工程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,增强幸福感。
在推动居民区规范化建设和精准划分微网格方面,龙华街道将按照“适度规模、合理幅度”原则,综合考虑房屋户数、人口、管辖小区、平战结合等因素,开展居委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。通过新建、撤销、合并等方式,调整现有居委会管辖边界,解决存在户数相差大、房屋性质差异大、块区分化不清晰、公共区域交叉重叠等问题,确保调整后的居民区规模适宜,人员齐备,邻里汇“生活盒子”配套设施齐全。
按照街道整体设施空间布局和居委办公配套设施情况,分批因地制宜推进居委会沿街设置,2022年已经完成丰谷、丰三等4个居委沿街设置,2023年实现全覆盖。居民区则一般以居民小组、住宅小区或若干楼组(楼栋)为基本单元划分微网格。按照“每个微网格原则上覆盖300至500户”标准,同步规整现有的居民区党总支(党支部)下属二级党支部(党小组)设置,逐一对应到相应的微网格。小区周边社区单位、商务楼宇、商圈市场等根据实际情况就近划入微网格或单独划定网格。对于环境复杂、未封闭、无物业服务的开放式散居小区就近调整入附近小区,实行更精细的网格管理措施。滨江功能片区以道路为界划分若干微网格。

以上缝新村居民区为例,通过挖掘社区年轻志愿者骨干、下沉党员、社工、退伍军人、大学生等群体的力量,在设置楼组长助理基础上,又设置了第二楼组长及党建联络员,确保每个楼道有一名党员对接,每个微网格有一名社工牵头。
同时,上缝新村将责任明确划分至每个微网格,坚持“户数清、人数清、动向清“, 明确各级网格长工作职责,确保党的建设、疫情防控、社区安全、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 “有人抓、有人管、有人干”,不断消除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“空白地带”。在职党员在小区亮明身份,进楼包户,成为活跃在基层的民情信息员、政策宣传员、文明创建员、矛盾调解员、安全巡查员等。同时,组织引导共驻共建单位、各类专业社会组织、专业社工、红色物业等力量下沉到各个“微网格”,真正做到 “人到格中来、事在格中办、难在格中解”。
功能片区建设上则是根据白领聚集的特点,在楼宇配建的公建配套设施内,打造健康食堂、体育健身、社交团建、亲子服务的“白领四件套”,构建“组织共建、问题共解、服务共享、治理共抓、党组织全覆盖、楼智汇全覆盖”的楼宇党建工作机制,促进资源、阵地、服务、信息的共享,让楼宇白领和滨江企业更多融入区域化党建的大格局。
记者:傅文婧
编辑:杨宜修
校对:潘丽娟